logo

新闻中心

2025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为30.4亿元

根据国际数据公司(IDC)发布的《中国数据空间市场分析,2025》报告,2025 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0.4 亿元人民币467。这一预测反映了中国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背景下,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新型数据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态势。以下从市场结构、驱动因素、技术路径、应用场景及挑战等方面展开分析:

一、市场结构与增长潜力

  1. 城市数据空间主导,但行业与企业空间增速领先
    2025 年城市数据空间占比预计超过 56%,主要由政策驱动的政务数据共享、公共数据开放等场景支撑46。例如,广州已上线全省首个城市可信数据空间,覆盖绿色低碳、医疗健康等 12 个产业专区及 37 个高价值场景,推动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融合应用。
    但随着数据要素深化应用,行业数据空间(如能源、金融)和企业数据空间(如供应链协同、AI 训练)的增长预期将远超城市市场。IDC 指出,行业和企业数据空间更聚焦业务需求,能直接推动产业链价值重构,例如南方电网联合 32 家单位建设能源行业数据空间,提升设备研发与电网运行效率。
  2. 技术投入与商业模式探索
    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处于早期阶段,技术提供商短期利润空间有限,但长期战略价值显著。IDC 建议企业基于自身技术能力和场景需求进行方案开发,例如数梦工场、中国电子云等企业已推出可信数据空间底座及配套方案,支撑政务、金融等领域的数据流通。

二、驱动因素与政策支持

  1. 国家战略与数据要素市场化
    国家数据局《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(2024—2028 年)》明确提出,到 2028 年建成 100 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,形成覆盖企业、行业、城市、个人、跨境的网络体系1024。政策强调通过共识规则、技术可信、生态协同,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,例如广州、绵阳等地通过 “政府搭台 + 企业唱戏” 模式,激活数据要素价值。
  2. 技术创新与信任机制构建
   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是建立动态信任规则,涉及数字身份、隐私计算、区块链存证等技术。例如,华为设计 “可信、可控、可证” 的企业数据交换框架,应用于供应链数据共享;绿盟科技利用机密计算技术实现高致病病毒数据的安全分析821。此外,大模型与可信数据空间的融合(如数据治理自动化)被视为未来突破方向。

三、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

  1. 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
    城市数据空间通过整合政务、交通、医疗等数据,提升治理效能。例如,浪潮云开通 12345 可信数据空间服务,实现跨域案件知识互通;联通数智接入公共数据,支撑数据融合开发与产品流通。
  2. 产业协同与供应链创新
    行业数据空间聚焦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交互,例如蓝象智联打造机械智造行业空间,解决设备融资租赁、保险定价等场景的数据流通问题;长虹集团通过可信数据空间优化供应链协同,将物料出入库信息同步时间从隔日压缩至秒级。
  3. 科研与跨境数据合作
    科研领域如绿盟科技的病毒数据共享、欧盟的跨国癌症数据协作,均依赖可信数据空间实现 “数据不出域、价值可共享”58。跨境场景方面,国家数据局支持自贸区探索数据出境负面清单,降低企业合规风险。

四、挑战与未来方向

  1. 商业模式与盈利机制待突破
    目前数据定价、交易规则尚未清晰,多数项目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主导。例如,欧盟数据空间更侧重 “数据集市” 功能,而中国需在管控能力与市场化运营间找到平衡。
  2. 技术标准与互联互通
    不同数据空间在技术架构、接口协议上存在差异,阻碍跨域协同。国家数据局已启动试点工作,推动身份互认、规则互认及开源体系建设。
  3. 数据安全与合规管理
    需强化全生命周期可信管控,例如长虹构建 “数据沙箱 + 隐私计算 + 区块链存证” 体系,确保融资数据可追溯;广州互联网法院出台司法意见,为数据空间提供法律保障。

五、行业影响与生态构建

可信数据空间的发展将催生数据开发、经纪、托管等第三方服务机构,形成产业集群。例如,长虹设立 10 亿元数据要素产业基金,孵化 20 余个场景解决方案;深圳数据交易所融合可信数据空间与 AI 大模型,支撑智能撮合与合规交易。同时,人才培养(如数据工程师、合规专家)和国际标准制定(如 IEEE 3158-2024 可信数据空间架构)成为关键2126


X云擎技术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8148905161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